新冠病毒疫情還在攻堅階段,有些同志也要回到工作崗位上了。害怕去上班怎么破?來看權威專家的"復工"心理指南。
一、返崗復工的心態
首先請允許我在此對非常時期毅然返崗復工的您致以敬意。同時也請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科學的個人防護措施,做到健康返崗,高效復工。
當人們普遍宅在家里,而我們卻要返崗復工,有的還要跨江過府遠行千里,難免有些想法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態,概括起來可能有以下三類:
1. 急,急于返崗心態。這個時候還有期待上班的?有的,一是確實工作走不開,需要趕緊趕回去,在家待的心著急;二是從湖北武漢返鄉回家,被隔離,全封閉,在家待的不舒服;三是迫于生計,必須出外務工賺錢,在家待的不踏實。
2. 迫,迫于返崗心態。相當一部分人可能是持這種心態。中央電視臺都每天播放,此刻最需要的是三個字:"宅、戴、洗",第1個字就是宅,宅在家,可我卻偏偏要出門,不是工作實在走不開,不是擔心丟飯碗,不是苦于生活費,真是不愿意此刻出門復工。
3.怕,懼怕返崗心態。雖然上面兩種返崗復工心態不同,但有一點心理活動是相似的,那就是擔心、害怕甚至恐懼。例如擔心環境是否安全;恐與人接觸怕傳染;恐自身防護措施不到位被感染;恐去公共場所;恐工作壓力大導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等。
二、返崗復工心態調適
我們都是血肉之驅,面對人類現在尚不完全認識、不能把握,且帶較強傳染性的新冠狀病毒,要說不害怕是不現實的,問題是如何調適。
所謂調適,就是針對個人可能會存在的不適與擔心,有針對性地認識與調整,仔細讀完下文,可能會對您有所幫助。
1.接納。一是接納自己非常時期要返崗復工的現實。不論是急于還是迫于,都是自己必須返崗復工的原因,別無選擇,一旦這樣想,心里就會踏實些。二是接納自己恐懼害怕的心理。焦慮和恐懼是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正常的反應,適度的焦慮有助于個體渡過危機。全國上下協力防控,說明這種新型病毒確實是讓人類害怕的,在這種大背景下,個人適度害怕焦慮是可以理解,是正常的,而且適度的焦慮可以讓自己對防止病毒感染保持必要的警惕。心理學的認知理論認為,認知變了,情緒和行為也會隨之改變。這樣想,是不是焦慮會有所減輕呢。
2.攀比。攀比往往被人認為是貶義詞,但有時確實需要和他人比一比。其實在疫情發生以來,很多醫務人員一直戰斗在第一線,沒有休息,何來復工;很多社區工作者、公務人員、領導干部也早已復工,比比這些人,是否心理會更平衡些。
3.科學。非常時期,出門在外,更要講究科學應對,不害怕,但也不逞強。
只到自己的工作單位、工作崗位,不聚會、不聚餐,不去人多的地方。正常作息,保證飲食和睡眠。
戴——戴口罩,病毒奈我如何。
洗——勤洗手,切斷傳播途徑。
少——減少對不可靠信息的閱讀。有些傳言真假難辨,容易影響自己導致心理恐慌。
多——出門在外,多和親友之間用手機、微信等方式聯系,多在心理上互相支持、加油打氣,讓愛營造出溫暖、積極的氛圍和心態。
4.樂觀。現在能夠返崗復工人員,都是這場疫情中的勝出者,我們為我們能繼續工作而感到幸運。有人會說這是阿Q精神,不對,因為這是事實。正常的工作并不會破壞免疫系統,只有恐懼心理才會對免疫系統會產生消極影響,而樂觀的心態對免疫系統是有積極影響的。"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積極向上",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12個字,是抗擊病毒強有力的心理武器。
5.求助。在返崗復工過程中,如果面對心理困惑自己確實難以調適,建議尋求心理咨詢人員的幫助。一份煩惱和他人訴說,變成半份煩惱,何況您是在和一個專業人士訴說呢。
祝返崗復工的人們旅途順利,工作如意!
(本文由中國科協調宣部、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、中國心理學會聯合提供)
來源:科學加微信公眾號
|